来源坦腹斋
牡丹又名洛阳花、富贵花,是中国特有的花卉之一。古人即称牡丹为“国色”、“国香”、“国艳”、“国貌”等,是观赏花卉中无可比拟的上品,所谓“花中之王”。
历代诗人画家有着无数赞美牡丹的诗句和画作,意义不仅在于牡丹美丽的外表还在于寄托诗人、画家的美好情感。牡丹也是国画大家陈半丁最爱画的花卉题材之一,他的作品迄今犹为人们所珍视。
陈半丁
(--),即陈年,画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代表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花是故人》、《赤壁夜游图》,《莫负此生》等。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有《陈半丁画集》、《陈半丁花卉画谱》、《当代中国画全集·陈半丁》行世。
清光绪二年(丙子)陈半丁出生于浙江绍兴柯桥的中医世家。他6岁丧母,9岁丧父,幼年失学,生活凄苦。他在《自传》中说自己15岁时就迷上了绘画“嗜书画入骨,饥饿尤不顾也”。
1.吴昌硕亲授
年其表叔吴隐自上海回绍兴,因严信厚家拓《七家印谱》缺少人手,遂将陈半丁带至上海严家做伙计。当时,大画家吴昌硕先生也经常出入小长庐馆,见此青年人十分好学,深为厚爱。非但自己亲自传授,还将其介绍于好友任伯年,蒲作英。自此,好学的陈半丁如渴者临井,他向吴昌硕学习书、印、大写意花卉;向任伯年学翎毛、人物;向蒲作英学山水。在海派艺术之大洋中,年轻的陈半丁以自己的努力,汲取各种风格的营养,夯实了自己的艺术基础。
年(光绪三十二年),严信厚之子严子均邀请陈半丁到他家作画。当时严子均任宁波会馆董事,会馆中很多任伯年的画需要复制,于是陈半丁便在严家临摹任伯年的画作。一日他正在作画时被金城所见,金城很是欣赏,打算邀请陈半丁同来北京。陈半丁到北京后,最初是住在金城家中,后因肃亲王善耆要为吴柳堂侍御画像,金城将陈半丁推荐到肃亲王府,肃亲王对他大为赏识。年,肃亲王在旅顺故去,陈半丁为报昔日的知遇之恩,在大连两次举办个人画展,卖画款数十万(旧币),全部用作肃亲王灵柩返京的费用。“国人举办画展,陈半丁盖为开创的第一人”。
陈半丁从肃亲王府出来后,开始时卖画生意颇不如意,这种情况持续到年。这年他邀请吴昌硕来到了北京。吴昌硕来京后,盘桓数月,将陈半丁推介于当时的北平艺术圈,并亲自为陈半丁订立画润,吴昌硕的大力推介使陈半丁声名鹊起。
齐白石与陈半丁同在北京,二人对于彼此的艺术也是惺惺相惜。齐白石还将自己的三子齐子如送到半丁门下,成为陈半丁的得意门生。
2.与张大千趣事
30年代的一天,北平城里的10余名画家举行雅集。在宴会上、年龄最大、名望最高的大画家陈半丁老人兴奋地宣布:他新近搜获到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和尚的一部画册精品、精美非凡、世所罕见,为此他特地邀请北平艺苑名流第二天晚6点到他家中鉴赏。受到邀请的有中国画学会会长周养阉以及著名画家*君壁、马晋、王雪涛、于非闇、徐燕孙等。
众所周知,张大千是个石涛迷,未获邀请的张大千岂能放过此次见石涛真迹的机会?因而不等陈半丁相邀,第二天下午3点张大千就直趋陈府求见,毫不客气地当面请陈半丁出示藏画观摩。到了6点多,贵客齐集后,陈半丁先在宴席上讲了一通开场白、自称幸获名迹、不敢私秘自珍,愿为友好共赏。张大千被挤在这批名流的外圈,等陈半丁捧出宝贝画册、刚刚展示,张大千就不由自主地大声叫起来:“是这个册子啊!不用看了,我晓得!”陈半丁被这个年轻人的狂妄急躁弄得很生气,于是他学着张大千的四川口音说:“你晓得,你晓得啥子嘛?”陈半丁想,我画册还未全打开,你怎么晓得?
但这时张大千却不慌不忙地讲出,此画册第一页画的是什么,第二页画的是什么,题的什么款,用的什么印章,如数家珍、一一道来。陈半丁与众画家一边听张大千讲,一边翻看画册,进行核对,发现张大千竟说得丝毫不差。陈半丁与众画家十分惊奇、陈在翻看时连眼镜都滑落到地上了。画家*君壁惊异地问张大千:“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张大千的回答更使大家大吃一惊。他得意地说:“这画册是我画的,咋个不晓得?”原来,这画册是张大千以前临摹石涛画风的习作之一,早已流传失落多年、不知怎么竟辗转到陈半丁手里。张大千临摹之精、画艺水平之高,竟瞒过了一代国画大师与老前辈陈半丁之眼。张大千从此在画界名声大振。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
▼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