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永济人爱吃面,可知天下面食,尽在三晋2
TUhjnbcbe - 2021/8/16 10:10:00

?提示:点击上方永济万事通↑免费订阅本刊

天下面食,尽在三晋”,山西面食从远古走向今天,也从*土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山西面食,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这些面食,小编竟然有好多都是不知道的,小编看完只想说:山西,请等我吃完你!1

拨烂子:山西特产,流行于晋中地区,是一种粗粮食品。其中土豆拨烂子最受欢迎。我儿时也吃过家里用槐花做的拨烂子,但口感比土豆查了很多。有土豆、豆角、圆白菜、槐花等食材制作的。大都是用馒头或者面食经过搅拌,放入锅中蒸,或油炒后食用,也可以加西红柿辣酱搅拌后食用。

2

莜面栲栳栳:山西晋北、晋中、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绝活儿。相信去过西贝莜面村的,都看过这种绝活儿表演。

3

揪片儿:又称掐疙瘩,是晋中民间一种家常面。当地人在婚嫁时男女双方启程前必吃此面,名谓“岁数掐疙瘩”。结婚时的年龄为多少就吃多少片。这里的“片”是指半成品而言的,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后擀成圆形,切开对折,然后根据岁数先切成大片,再将大片用手分别揪入沸水锅内。

4

一根面:又称长寿面。特色在于“一碗只有一根面,一锅也是一根面。一根面要多长有多长”。面条滑爽、柔韧弹牙、越嚼越有越有嚼头!

5

猫耳朵:山西介休人订婚时,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让姑爷听话。做猫耳朵前,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揉匀后盖湿布稍醒。将和好的面团擀成约半厘米厚的面片,撒上面扑后,切成1厘米大小的面丁。然后双手拇指压住小面丁向前推。

6

刀削面:是山西的汉族传统面食,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流行于北方。操作过程:将面粉和成团块状,左手举面团,右手拿弧形刀,将面一片一片地削到开水锅内,煮熟后捞出,加入臊子、调料食用

7

刀拔面:“刀拔面”是山西一绝。刀拨面就是大家熟知的手擀面,但又与手擀面的做法不同。拔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60厘米,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刀拔面不能带“鼓肚”。面条呈三棱形,粗细均匀,长短一致,筋道滑爽。

8

炒莜面:大同地处雁北,盛产莜面,所以各种莜面制品这里最地道正宗。

9

荞面饸饹:北方一种古老而别具风味的传统汤食面点,特别是山西人喜爱吃。相信很多北方的孩子小时候都有过上灶台压饸饹的经历。

10

高粱面鱼:在晋北的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一带是家常饭。主妇们将和好的面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两手同时从大案两头搓起,成细若香头的小鱼,蒸好浇上汤菜食之。

11

稍梅:原来是山西农村有钱人家用作喜庆筵席的点心,由于口音变异也叫为“烧麦”。皮软馅鲜,无腥膻味。稍梅难做,但味道好吃,皮子有薄又韧,馅料味美汁鲜。

12

包皮面:又称夹心面。做法:先将豆面和白面按1∶1的比例准备好,用温水将白面和豆面分别和好。然后将豆面团揉成球状,白面团擀成饼状。最后用饼状的白面把球状的豆面包住,擀成面条即可。种类很多,有大拉面、小拉面、龙须面等等。一般7扣以下的为大拉面,7扣以上的为龙须面,一般家庭做的为小拉面。

13

龙须面:是流行太原一带的传统面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驰名中外。传说“龙须”是古代皇帝的赐名,可能因为这种拉面细如须发,不绝如缕的原因。由于抻面姿势优美,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入口香软可口,故而得此名。

14

八姑:也叫拔姑。相传李世民带领满朝文武赴绵山朝圣,叔妹世姑也跟随在内,且到达绵山后即拜五龙圣母为师,不愿再返长安。一日,她为一老婆婆做饭,因不会做饭,和面时,面干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终久和成了稀面,实在无法下锅。于是顺手拿了一只筷子向锅里拨面,但是怎么拨也拨不断,结果便拨成了长面。老婆婆吃饭时,顺口问了一声:“孩子,这叫什么?”可是世姑却因心慌将“这”字误听为“你”字,此时她已身入空门,不愿再说真名,只好将乳名说了出来:“叫八姑”。从此,介休便有了“八姑”这种面食。

15

剔尖:又叫拨鱼,是“八姑”演变而成的,做法同“八姑”大致相同,但和的面没有“八姑”那么稀。

16

炸糕:行家对山西面食作了这样的概括:“晋南的馍、晋中的面、晋北的糕”。在雁北,盖房要吃上梁糕,乔迁要吃搬家糕,婚嫁要吃锣鼓糕,逢年过节要吃节日糕……雁北炸糕有“素糕”、“毛糕”、“脆炸糕”三种。

17

一窝酥:那是太原近代著名的风味小吃,它是由晋阳饭店特一级面点师胡世年老先生于年在龙须面的基础上改进创新、烤制而成,成为筵席中的一道佳点。

18

甩饼:上*潞城的传统小吃,据传,是清末民初由潞城南流村的呼国珠师傅制成。民间流传:“要想真解馋,咱到甩饼摊,饱饱吃一顿,如同小过年。”

19

锅贴:一种与饺子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食品,言简意赅地说,就是一种煎制的露馅的饺子。煎制是说不用水,而用油,不用深钵,而用浅锅。露馅,是说饺子的两边不封口。

20

麻花:稷山麻花是运城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据说,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到民间是两股面条粘在一起的。

21

麻叶:是一种空心扭花状的油炸食品,崞阳麻叶其色*红,带糖饴味,质虚酥脆,为老少皆宜的地方熟食佳品。

22

锅魁:锅魁是原平市的传统吃食,原名“锅馈”,是一家面饼铺的学徒偶然创制出来的。又取馈赠之意,叫“锅馈”。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侵占北京,慈禧逃难路经原平时,县官邢夏林准备的筵席上就有“锅馈”。慈禧食之津津有味,听说此食叫“锅馈”,就信口赞道:“不错,不错,炉食之魁嘛!”从此把“锅馈”就改名“锅魁”了。

23

煮饼:说到山西的名吃闻喜煮饼,大家早已非常熟悉,它有着山西“饼点之王”的美誉。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在晋南民间把“炸”就叫“煮”,炸油条都叫作“煮油条”。闻喜煮饼形似圆月,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

24

孟封饼:清徐县孟封村的传统名食,以香、酥、软、甜、凉闻名,是太原、清徐一带逢年过节、探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25

推窝窝:山西小吃,以孝义地区的最为出名。把莜面放在盆内,用等量开水泼起,用面杖搅匀,乘热用手揉好,捏窝头或馒头形状,上笼蒸,蒸到一定火侯,取出来立马揉好,再乘热在面案或刀面上推。把做好的推窝窝坯子上笼蒸,蒸熟后趁热吃。

26

灌肠:荞面灌肠是盛行于山西省祁县、太谷、榆社、文水一带的汉族传统风味小吃。适合消暑,所以和山西凉皮,凉粉一起是山西人夏天喜欢吃的食物,也可以作为零食,或者直接当作一顿饭也可以。

27

枣馍:枣馍,山西小吃,枣馍种类各异,蒸枣馍的时间,一般选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

28

和子饭:山西百姓的家常饭,尤其以山西农村为多。是山西民间晚餐常见的一种饭食。它是一种五谷杂粮混合而成的面食,虽不起眼,却营养多多。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以考证的时间算起,至少有多年的历史。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种之多。一般家庭妇女能做几十种,到了厨师手里,更是花样翻新,达到一面多样、一面百味的境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济人爱吃面,可知天下面食,尽在三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