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旧叔,ID:jiushujiuwen
关于燕窝,主流舆论一直存在着强烈的两极分化认知。
一方面,因为国人吃燕窝的历史传统和极大的市场消费空间,鼓吹者众,行业内人士恨不得将燕窝包装为“国粹”、“国潮”。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对食品营养的讲究已经精确到了精确成分,“燕窝实际营养价值远远不如鸡蛋”成为很多人吐槽的焦点。
这就导致了关于“燕窝到底值不值得吃”的话题成为长期争议的“口水仗”阵地。
而这种争议正随着近年来频繁的燕窝公司营销战、分销潮而变得愈演愈烈:
众所周知的是,各大、中、小公司的燕窝产品利润空间极大且实际营养价值十分有限,所以当水平参差不齐的反智、反工业推广话术成为厂商大力推广燕窝产品实际功效和受欢迎程度的惯用说辞时,这不免会引起大量理性消费者的反感。
“滋补圣品”、“皇家贵胄的御膳珍馐”、“品味之选”、“天然、纯净、营养”、“传承养生文化”、“高端好礼”、“老祖宗多年的选择”、“补血养颜”、“中国四大传统名贵食品———燕、鲍、翅、参之首”、“食补极品”......
当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燕窝品牌仍在沿袭这些年轻消费者被“骗”大了的营销话术,燕窝行业自然就常常在口碑上陷入负面。
但话说回来,高达千亿规模的燕窝市场显然并不是一句“智商税”或“国潮复兴”能概括的了的,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买燕窝这件事贴上带有极端成见的标签,这样明显也不合理。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资讯爆炸往往让很多人陷入“伪客观”的怪圈,在海量无效信息的充斥下,人们更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那些事。
这就造成了所谓的认知局限:燕窝推崇者理解不了“黑子”们的逻辑,燕窝抵制者们想不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为燕窝的高价买单,或干脆就用一句智商税评价了事。
想要跳出这种怪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跳出所谓的“燕窝是否有营养”这样单一的价值标准。
燕窝是否有营养?
不论是传统的干燕窝还是近年越来越火爆的即食燕窝和鲜炖燕窝,答案都是“营养价值非常有限”,这几乎都不用再去讨论。
就不用翻看各大专家学者、自媒体提供的各种燕窝营养价值科普了,仅在百度百科上,就已经有了明确的燕窝营养误区介绍:
“燕窝的营养价值非常有限,性价比极低。如果平时食用适量的肉蛋奶,加适度海产品,就足以获取燕窝能提供的一切营养价值”。
“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中国第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王枫均对记者表示,以蛋白质为例,燕窝就不如鸡蛋、牛奶’优质‘。而从满足人体需求的角度来说,燕窝的氨基酸组成并不好,它所能提供的营养为不完全蛋白质,对人体的好处尚不如鸡蛋和牛奶”。
“中国食品营养安全委员会主任姬黎霞也告诉《科技生活》周刊,现代的医药研究证实,燕窝含有蛋白质、微量元素及氨基酸。但是对于含有以上物质的食物,并不只是燕窝独有,一些平民化的食物中也能获得,‘比如银耳、百合、山药等含有粘液的食物’”。
很明显,在产品价格的考量下,燕窝的营养价值远远不如常规肉蛋奶,至于延展的美容养生、美白抗皱等价值,泡发后看着是胶状的燕窝并不含有胶原蛋白,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燕窝具有美容功效。当然,如果把燕窝当水喝一样的话应该还是能起到一些心理上的美容效果的。
甚至在事关营养等相关的食品营养层面,燕窝还属于儿童易过敏的食品。当然就更不要提目前鱼龙混杂的燕窝市场中所可能出现的部分品牌燕窝品质不达标隐患了。
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上来看,如果你是为了营养、养生、美容等身体相关的功效去吃燕窝,那就要反思一下。因为这样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带来一些风险。
燕窝是否有营养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就可以进阶到更深的维度。
燕窝是否有价值?
一个需要特别普及的观念就是:在消费领域谈商品本身的实际使用价值是狭隘的,因为在此之外,有大量的人愿意用高溢价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审美、精神、品味、认知等诉求。
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所谓的“安慰剂”。
举例来说,AJ的是否有它动辄几万元的价值?潮牌、盲盒与一线时装们是否有它对应定价的价值?其他名贵滋补品与高档化妆品们是否有相应的价值?还有奢侈品、苹果手机、米其林餐厅们......
如此类比,无法理解燕窝价值的人,就像直男无法理解女生为什么要在商场扫那么多货一样,他们想象不到在商品价值之外,还有更多的延展价值值得“买单”。
聚焦在燕窝上,套用一句近年来流行的话说,它可以“缓解中产阶级尤其是女性的中产阶级焦虑”。
就像其他所谓的高端、流行滋补品一样,在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文化与历史概念的燕窝可以“标定人的阶层定位”。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是通过工作、创造价值、奉献社会等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阶层定位的,他们唯一靠的是“消费”。
这些人急需通过消费大众熟知、证明档次的消费品来向社会证明自己处在这个社会的相应位置,“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商品要与大众认知接轨”,这也就不能解释为什么BBA常年热销的原因了,豪车品牌很多,但奔驰、宝马、奥迪才是普罗大众所熟知的豪车品牌。
而燕窝这种在中国自古就被奉为高端、稀缺、昂贵品的东西尤其适合让中产们标定自己的社会地位。
此外,多数人也并不具备认知“好东西”的标准,于是他们往往就选择购买自古以来大家都说好的东西来给家人或自己,“大众说好的东西就是好的,尤其是价格还贵的那些”。
这种消费行为可以满足大量消费者强烈的“补偿心理”:我需要给家人、爱人、孩子、朋友们好的东西,以此来表达我对他们的爱。但我没有能力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东西,然后就回到了顺从普罗大众认知的怪圈。
所以,一个可以缓解焦虑、满足补偿心理需求的东西有没有价值?
当然有,否则游戏、娱乐产业们就都不要存活了。
至此,关于燕窝智商税“口水仗”的争论大可以偃旗息鼓了,当我们像买衣服、买其他滋补品和化妆品那样看待燕窝产业,一些都豁然开朗。
对应的,国内燕窝经济的高速发展整体来说是一件好事,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它创造价值与就业,带动经济活力,完全没有必要把它妖魔化。
但与此同时,消费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