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一根自拍杆,农民脱贫致富有了“新农具”。这两年,随着网络直播带货业态的快速发展,直播电商成为消费领域最大的新热门。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线下经济加速向线上转移,农民、明星、企业家纷纷下场带货。市场放大效应下,网红概念股一飞冲天,而直播相关岗位的招聘职位数逆势上涨了83.95%,招聘人数增幅更是高达1.33倍。
网红经济下,直播电商在-年间实现爆发式增长,商品交易成交总额由年的亿元增长至年超过亿元。其中,李佳琦、薇娅等头部主播一场直播能卖上亿元的货物,企业家董明珠带货格力电器,当日销售额更是高达65.4亿元。
在巨大的变现能力面前,“直播红利”成为了全民参与直播中的一杯羹,但在火爆的直播带货背后,各种乱象却层出不穷。比如虚假宣传、销售违禁产品、诱导场外交易、滥用极限词、直播内容违法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乱象?究竟什么才是良性发展的“王道”?
直播带“货”别带“祸”
直播电商兴起于淘宝和快手,后有抖音等平台,达人直播带货是主要业态。此前,“快手一哥”辛巴和“初代网红”罗永浩,都因直播带货被曝出假货翻车。一个是销售用糖水冒充燕窝,另一个销售是非羊毛制品的羊毛衫,尽管两者都承诺了三倍赔付,但事件和舆论的持续发酵却并没有就此停止。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一期专栏节目同样曝光了直播内幕。这个周期短,回报快,利润又高,同时具备诸多多优势的直播带货接连翻车,折射出直播带货的现状,引起人们的深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