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01.
最近贴吧里的一个帖子火了。
火到清华大学吧、杨超越吧都转发分享了:
《我每天都在高档住宅大楼门口捡食,过得吃得很爽》
一位老哥,没有工作,四处流浪了一个多月,来到了一处高档住宅区。
饥肠辘辘下,他决定去垃圾桶里捡食吃。
皇天不负有心人。
他捡到了鱼、肉、虾、肯德基鸡腿。
还捡到了进口啤酒、红酒、白酒、各色饮料,搭配着主食,喝一杯。
进阶一点有高档糕点、饼干,糖果。
时不时来一大锅小龙虾充当夜宵。
漫漫长夜里,各种烟,为他消解寂寥。
捡了一些名鞋名包,准备转手,当做外快。
他无不深情地感慨:“我活了几十年没吃过的东西,没看过的好东西,都在这25.6天享受尽了!”
可千万别把他想得只吃剩食那么简单,他坚决拒绝承认自己是“乞丐”。
因为老哥坚持每天捡塑料瓶、铝罐等,挣个6-10元,还想把这些挣得的钱捐献给更急用的人。
那段日子里,他吃得比普通人都营养又美食,体重竟然胖了20斤。
他很乐观地说:“放下身段,你也可以过得如我一样快乐。”
他很悲观地看着二三十岁的人浪费粮食:
“可乐喝一口就丢,外卖25-50元一餐也是吃俩口就丢……我看了真心疼!因为我一个人根本捡不完吃不了每天任意丢掉的各种美食,零食,饮料!”
年轻人啊,得讲饭德。
但也并非“饥不择食”,他买了个二手电磁炉,将捡回来的食物一一消毒。
再怎么寒碜,都得注意个人健康卫生。
吧友们提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原主人留在外卖上的口水怎么办,甚至有钱人家的狗的口水呢?
老哥表示,守在垃圾桶旁观察主人,女生剩下的就卫生一些。
帖子看到这里,我咽了一口寡淡的口水,以示尊重。
半夜三更时,他守着的9个垃圾桶都被装得满满。
这一天收获很丰,但他并没想太多,因为自己很容易就满足。
在一个月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下,他有了深刻的经验建议。
他劝上了年纪而无法工作的人,惨在外流浪时,不妨像他一样,学会捡东西吃;
他劝年轻的人,干个日结,哪怕一天没多少钱,都尽量别捡食。
最后以一句很富正能量的话结束了帖子:
“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看到这里,不少吧友像我一样,留下了经历过社会荼毒的老同志的眼泪。
这个帖子让大家热议纷纷。
有人怀疑他的真实性,批评他不去好好工作;
有人建议他如何更好地找到工作,还想给他打钱;
更多人在贴吧里给他送上温暖的祝福。
爆红网络后,网友们按图索骥找到了帖子的原发地——
“流浪吧”。
那里的老哥们,像他一样的不少,各个都是流浪的人才。
02.
他们敢流浪,能流浪,爱流浪,没有流浪时创造条件也要流浪。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甚至讲段位,分境界。
第一种,为了体验流浪而流浪。
有人吃野果,竟然还能“烹饪”出鲍鱼燕窝味。
在偷吃了别人家的菜后,也能留下纸条表示感谢。
他们恪守“什么食物都能生吃,什么地方都能睡着”的信念,坚持“一公分长的烟头三个人分享”的操守,
拄着拐杖,一副兄弟深情的样子,走过乡间不一定十八弯的小路。
有人骑车去北边的漠河,南边的三亚,鼻子晒脱皮了,晚上睡觉奇痒难忍。
用买来的神器捕鱼,用自备的仪器炖鱼,采摘野果不亦乐乎。
第二种,为了找到自己而流浪。
有人怀揣着“让人失望,倒不如自生自灭”的想法,带上两位家庭成员(爱犬),骑着超环保的非机动设备(三轮车),踏上流浪之路。
一边被黑商坑钱,被餐饮店拒绝进入,被人说教和否定;一边被善良的人搭救啊,被邀请参加聚会。
几番艰险下来,终于从广东抵达新疆,自闭的心渐渐打开。
第三种,为了生存而流浪。
有人没钱没工作,没地方住,怕冬天太冷,就千里迢迢来到了海南三亚,选择在三亚的桥洞下寄宿,妄图实现隐居理想。
需要打游击,毕竟夜宿桥洞影响了市政形象。还得防着被偷手机,防着被变态的人骚扰。
他们习惯了在公共卫生间洗漱。
有钱住客栈,没钱睡大街。
有钱吃得便宜,没钱捡剩菜剩饭都可以乐呵呵。
或者去墓地,要一些供果吃,前提是跟那个世界的人打好招呼。
收获了一瓶啤酒,谁曾想酒里藏着烟头。
这样乐事分享到贴吧里,是他们少有的生活情趣。
看见美景时拥有天堂般的愉悦,想想身无分文时又有一种身处地狱的痛苦。
流浪人的生活,朴实无华且沉重。
第四种,为了回家而流浪。
有人多年后回到了老家,和过去,和自己和解,
用荒野厨神的技法,给深爱的姐姐做了一顿美餐,为她打家具,为她种多肉,弥补多年的亏欠。
有人去深圳寻找互生情愫的笔友,也许造化弄人,两人终无法双宿双飞。
他只好在深圳流浪,辗转各个工厂,甚至被骗入过传销。
再遇到一个姑娘,也再次离开了他。
后来成家立业。
但说起快乐,他总是想起十几岁那些年,在深山老林里陪着父亲打猎时,那就是真正的快乐。
少年时,他在林间流浪;成年后,他在厂区间流浪。都是生活的一筹莫展。
在一段段传奇的经历和震撼的不知真伪的故事下,“流浪吧”终于形成了他们的暗语,有了他们独特的文化。
“挣挂壁钱”就是打点零工维持日常开销,日结、周结。
“开宝箱”就是去垃圾桶等地方捡别人剩下的东西吃喝。
“提桶跑路”,自己带上行李,提着桶就上班了,如果干不下去,提着桶,行李一塞,走得迅速,不会被黑厂过分压榨。
乍一看,流浪吧老哥总是:
有工作时,尽量寻找点快钱;
没工作时,凑合着不被饿死;
工作不好时,赶快走人,不能太大损失。
始终紧紧围绕在“工作”的周围,因为“流浪吧”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观。
真正的老哥必须得自食其力。
穷则不能乞讨,不能投靠吧友,不能给其他人员添麻烦。
达则乐善好施,帮助吧友,当发现好的资源和方法时,就要广而告之。
比如遇到廉价而相对干净的宾馆时,在贴吧里及时分享。
比如建议“朋友们在路上要是资金紧张,完全可以去房产公司去打打酱油吗,起码可以温饱。”
比如建议“广东的罗非鱼很便宜,现在才两元一斤,可以吃上肉了。”
那些自己穷得只有一两百,却想救济更苦难的吧友,更是俯拾皆是。
外面世态炎凉,吧里却人心纯善。
我们很难想象,这个看似凄苦的贴吧里,有着不少生活温暖和希望。
03.
流浪吧第一次大火,其实是一年前。
它让我们见识到,中国原来还有这样生活的人,生活的希望还可以这样去实现。
一名叫李海的海员发了帖子《我存了五万,准备去鹤岗买房,买个三四万的,一万买生活用品。》
他海上工作半年,休息半年,但也没什么存款。
有时候在海上工作,房东说不租就不租了,被扫地出门。
于是想有个安稳的家。
他在休息的时候,就在到处看房。
去过甘肃玉门,一套六十多平米的房子只要两三千块钱,但是水电等没法时时保证,二十公里内连小卖部都没有,宛如空城,只好作罢。
去过云南边境,又贵又容易被本地人欺负,也只好作罢。
最后坐火车去了黑龙江的鹤岗。
花了五万八,买下了77平的六楼顶楼。
后来还安装了宽带,完后,倒欠了支付宝7元钱。
他表示,自己不得不去找工作,挣钱还款,搞装修。
因为有了房,他就在鹤岗的房间里享受暖气。
“我们觉得自己到处漂泊的生活状态就像流浪一样,便宜的出租房居住不稳定,租金也要一直掏下去,谁不想买房呢?”
他三十多岁,二十多年漂泊在外没回家。
从没谈过恋爱,想过也许能在鹤岗本地找个女孩成家。
在李海的帖子的感召下,流浪吧开始了有组织的看房行动。
这些没什么钱的人涌向鹤岗、玉门、伊图里河等偏远地方,在那些被主流视线“抛弃”的城市里,找到了房子和家。
《新周刊》称之为十大消费现象之一,仅次于“猪肉涨价”。
吧里一位拉萨打工的小伙许康,也来鹤岗买房。
他用3万元买下了48平米的一室一厅的毛坯房,他需要用拉萨挣得的钱来装修。
买下后,还有多元的网络借款等着他还。
疫情期间生活困难,不得已卖了鹤岗的房子,只卖出了2.2万元。
从年11月到年4月,他短暂地拥有了5个月属于自己的不动产。
末了,他很感慨地说道:“平原伸长北国春。万里昭昭只为家。白茫雪景屋心看。大好河山等我漂。”
一个“漂”字,回归“流浪吧”的本色。
这个本色,因为李海买房的出现暂时被隐藏,但因为许康买房又卖房而重拾高地。
04.
有人说,自从海员李海发了那则“五万去鹤岗买房”帖子后,流浪吧的性质变了,变成了买房卖房吧。
其实,细想一番,从未变。
流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回家,李海和许康们把道理更加直接地暴露出来:
“奔波了大半个中国,就是想有一个自己的家。”
房子是中国人心中对家的执念,但一些人无法拥有。
买不起房,租不起房,而且买不起的人越来越买不去,租不起的人越来越租不起。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年的基尼系数是0.,年的基尼系数大约0.,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很大了,甚至有扩大趋势。
“杀马特”“非主流”“屌丝”“草根”“厂妹”是贫富差距扩大过程中,一些人给另一些人打的标签。
但阶层固化的可怕远远不止如此:
“一个永远要求个体朝着更高的目标攀爬,而不告诉个体是否拥有拒绝攀爬的权利的社会是畸形的。”
所以,为什么“流浪吧”的老哥们看似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想再升升阶层了呢?
因为只要求他们往上爬,不给爬到上层的机会也就罢了,连不爬都不行。
跟不上社会高速发展的节奏了,逆反的人索性有时候干脆放浪形骸。
然而,“流浪吧”老哥与三和大神是不同的。
三和大神们彻底丧,放弃了对生活的期待,不想主动改变自己的生活,干一天玩三天,随波逐流。
流浪吧老哥们对待人生会更积极些,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理想,和普通人一样,想早日结婚买房,实现安定的生活。
他们被主流人群、主流社会所抛弃,但试图再去融入。
然而,“流浪吧”老哥与小镇做题家们也是不同的。
“小镇做题家”出身某个小村小镇小城,埋首苦读,进入名校。走上社会后没有一定的视野和资源,被打回原形,自嘲是Five(废物)。
流浪吧老哥主要是没有高学历、没有高收入、没有稳定职业、在三四五线城市无所事事的小镇青年人,但他们似乎从不对外承认自己失败。
两个月前,人民论坛网写了一篇文章:《这才是小镇青年真实的生活状态......》
它把小镇青年划分为四类:游侠小镇青年、原住小镇青年、回流小镇青年、半回流小镇青年。
小镇青年实质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不急不缓,只活在当下。
虽然照这个地域定义而言,流量吧的小伙伴们似乎难以归类。
但“游侠”这个词语,却恰到好处地指出了他们的特质。
无所事事,不断游荡,有时行侠仗义,有时积极乐观,常常看得很透。
看透的是这个社会的现状,比如根据《就业蓝皮书: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年农村生源的初职月薪为4元,低于非农生源的元。
长期看,城市企事业单位对城市背景毕业生的满意度更高,达到了66%,而村镇背景毕业生满意度是60.7%。
也就是说,因为你来自村镇,所以你的职业前景很可能天然地比城市人差,不论你多拼命。
换做这些话语更加直接,更加残忍:
“出生时没有的东西,以后永远都不会有。”
“凭什么你十年寒窗,能顶过人家几代人的努力?”
“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
“我们太努力了,努力到房东儿子每个月换一辆车。”
既然意识到阶层固化是这样水平了,干脆不想努力了,是真的不想了。
不如去流浪吧。
这种意识,化用五条人乐团的《阿珍爱上了阿强》里的歌词来说,就是:
“虽然说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流浪,可能让生活更加美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