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机耕道是通往四川省汉源县永利彝族乡杉树村马鞍山组的唯一道路,大渡河大峡谷就在远处的云雾之中。
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玄武岩,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大峡谷,走在不足20厘米宽的悬崖小路上,每一步都让人胆颤心惊。但对于四川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帽壳山下的村民来说,每年5月,为了采摘燕窝和草药,他们都会冒险在这段路上往返。
大山里满是藿麻,看起来很美,却充满危险。
虽然燕窝的功效和采摘方式备受学者和环保人士诟病,但这仍是当地村民增加收入的一个渠道。如今,面对越来越少的燕窝,村民们也开始担忧,“不知道会不会哪一天就摘完了。”
徒步4小时借助树藤翻绝壁
这里距汉源县城多公里远,地处高寒山区,是当地最边远的一个村民小组,边国仲和两百多位村民就居住于此。土豆和玉米是当地主要农作物。
海拔多米帽壳山,常年云雾缭绕,人迹罕至。杉树村就在山脚的缓坡上。这里地处高寒山区,西距汉源县城多公里,是当地最边远的一个村民小组,边国仲和两百多位村民就居住于此。
每年4月,随着燕窝、重楼、虫草、天麻相继出产,沉寂了一个冬天的森林开始热闹起来。4月26日,边国仲和万书祥、万山红等人相约进山探洞,采摘燕窝。“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外人绝对不敢贸然进山,”64岁的边国仲是最熟悉帽壳山的人之一。
岩石锋利的棱角经常将村民的手划伤。
从村落到燕窝洞直线距离不过几公里,但超过0米的海拔落差让探洞的道路变得异常艰险。在横切通过岩壁的时候,边国仲不得不抓住藤条向上攀登。“小心青苔,那个石头可能是松的;路边有霍麻,碰到又痛又痒……”常年行走山间,让边国仲对危险了如指掌。
经过4小时攀登,翻过三次绝壁,踏在森林地毯一般的苔藓上,边国仲稍稍松了口气。眼前赭黄色的岩石下就是燕窝洞。
“跃层”洞穴竹竿掏下燕窝
各种雨燕科的燕子所筑巢都能成燕窝。雨燕营巢时,嘴里吐出蛋白质含量很高的唾液,与草凝结成杯状巢,人们将巢取下蒸出的液体,就凝聚成燕窝。我国南方各地的短嘴金丝燕和白腰雨燕用粘液混合草茎、竹叶、羽屑等其它物质筑巢,其提纯后的成分与进口金丝燕窝的成分基本相似,可作进口燕窝替代品。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地区的民间已经存在采集这三种燕窝作为滋补药品的传统,并将其称作土燕窝、岩燕窝。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燕窝有滋补作用,但这一说法近年来受到环保人士的反驳,并认为采摘燕窝将影响生物多样性。
燕窝洞有三个入口,距离最近的洞口隐藏在岩腔下不到50厘米高的斜坡处,人必须匍匐进入,然后在洞中折转到位于岩壁半腰的洞口,再从岩壁攀爬到第三个洞口。人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岩壁。每年4至5月,燕子会从南方飞来,在这里繁衍生息。洞内暗道纵横交错,容纳千人绰绰有余,但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
采摘燕窝的工具很简陋,更多的时候依靠经验和感觉。
边国仲先把背包扔进洞里,拿出手电趴在地上,低头匍匐侧身进洞。黑暗很快如潮水一般吞没了细小的手电灯光。外人的进入打破了平静,不时有蝙蝠和燕子鸣叫着从洞口飞出。燕窝洞在有的地方分成两层,上面一层大约10平方米大小,犹如跃层户型的客厅。边国仲指挥最年轻万山红从底层岩壁爬上去,自己在下层打着手电照明。燕子通常会在这样的开敞空间里筑巢。
燕窝洞就隐藏在赭黄色的绝壁之上。
手电筒灯光直射洞顶,却如蜡烛一般昏暗,边国仲来回搜索,终于有了收获。顺着灯光,一个碗口大小的黑色圆团若隐若现。“在那边!”边国仲从背包里取下u型钢条,捡起前人留下的长竹竿,将钢条插进竹竿顶端,伸向燕窝。
边国仲从背包里取下u型钢条,捡起前人留下的长竹竿,将钢条插进竹竿顶端,伸向燕窝。
几乎是靠着直觉,边国仲将勺子般的钢条放在燕窝下方,轻轻一拉,“砰!”燕窝应着回音掉下来。万山红冲上前去,在黑暗中摸索着把燕窝捧起。
燕窝渐少靠山吃山也困难
村落到燕窝洞直线距离不过几公里,但超过0米的海拔落差让道路变得异常艰险。
徒步4小时,搜寻2小时,边国仲只找到两个燕窝。一天的时间耗费得差不多了,边国仲只得顺着光线来到出口,此刻的洞外已是阳光明媚,洞里却冰冷刺骨。
面对越来越少的燕窝,村民们有些担心,“不知道哪一天就没有了。”
“两三年前每年能掏到多个燕窝,去年只有多个,燕窝是越来越少了。”在边国仲的记忆里,年轻时他进洞来,燕子呼啦一下冲出来,扇起的风可以把人头发吹起。如今,稀稀拉拉的燕子还在这里筑巢,采摘的人也多了,燕窝越来越难得到。
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玄武岩,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大峡谷,走在不足20厘米宽的悬崖小路上,每一步都让人胆颤心惊。
“这里土很贫瘠,传统的农耕难以满足需求,我们试种过很多农作物、果木和药材,但是都不理想。万山红是少数还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之一,见过世面的他深知采摘燕窝的危险性。如今,面对越来越少的燕窝,村民们有些担心,“不知道哪一天就没有了。”
封面新闻记者杨涛摄影报道